欢迎光临
世界上最珍稀的地层(世界最珍稀的动物有哪些)
   

世界上最珍稀的地层(世界最珍稀的动物有哪些)

世界上最珍稀的地层(世界最珍稀的动物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 1、地球最老的地层多大?在哪里?
  • 2、 稀有及稀土金属矿产
  • 3、地球最厚的地层是那里?
  • 4、中国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区
  • 5、盘点世界十大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珍稀动植物的一方乐土
  • 6、世界上最珍贵的恐龙化石

地球最老的地层多大?在哪里?

不合适吧!以上答案没一点是对的!人家问的地层,深海沉积都不超过中生代的,了不起有个1,2亿年~~~

首先给你个地层定义。地层是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具新老顺序的,以沉积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广义来讲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参见《普通地质学》)

迄今为止地球上最老的物质或岩石记录都来自陆壳岩石(太古宙古老陆块)。

1.《地史学》课本上写是格陵兰岛上的伊苏阿(Isua)群,同位素年龄37.5亿年。不过这是一本老书了,仅参考,更新的数据还得参考近年来的《Nature》《Science》EPSL等权威文献资料。

2.老的年代数据一般是测的锆石年龄。Wlide等在西澳Jack Hills山区测的一颗锆石年龄是44亿年(Wlide et al,2001,Nature),是地球上最古老锆石。

3.加拿大Acasta片麻岩是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约40亿年。但最近有42.8亿年的年龄数据,在加拿大Nuv vuagittuq绿岩带(O Neil et al,2008,Science)

4.要问地球上最老岩石矿物以上2,3点已解答,但要问地层还真说不好,那就要回到第1点的答案。40多亿年的老锆石地球上多出发现,除西澳Jack Hills外,北美也有,中国西藏普兰和北秦岭都有41亿年的碎屑锆石呢,问题是最老的碎屑锆石不能代表最老的地层,概念不一样。

纯手打,个人理解,供参考~~

 稀有及稀土金属矿产

1)锂

锂作为最轻的亲石稀有元素,它在岩浆作用进程中通常富集在晚期残余岩浆内。可出现在多种类型的岩石中。此外,盐湖卤水、地热卤水、油田卤水都含有大量的锂。锂矿床按地质成因可划分为花岗伟晶岩型、盐湖卤水型、云英岩化花岗岩型和富锂粘土型4类。其中前2类是在目前工业技术条件下最有经济价值的锂矿床。

(1)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这类矿床分布较广,主要产在古老结晶地盾、地块等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中,成矿时代以前寒武纪为主,亦有海西期和燕山期的。含矿伟晶岩可分为:①带状构造伟晶岩锂矿床。该类矿床的矿物成分复杂,其中锂辉石是优质低铁锂精矿的主要来源。此类矿床按成分可细分为复合(铍锂铯钽)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如加拿大的伯尼克湖矿床、津巴布韦的比基塔矿床和纳米比亚的卡里比布矿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铯矿床,我国新疆可可托海特大型锂、铍、钽、稀有、云母矿床具有很好的分带性)和钽锡锂伟晶岩矿床(如澳大利亚的格林布希斯矿床也是一个大型钽矿床)两个亚类。②无带状构造伟晶岩矿床。这种伟晶岩体基本是单相均质岩体,这类锂矿床通常是独立的锂矿床,或者是伴有少量铍和钽的锂矿床。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锡石-锂辉石”带的金格斯山矿床和贝瑟默城矿床,加拿大的伯尼克湖和中国的江西、湖南、四川等许多伟晶岩矿床。

(2)盐湖卤水型锂矿床。这是锂矿床的重要类型,盐湖中锂资源占世界锂储量的66%和占世界锂储量基础的80%以上。在封闭盆地中,特别是高原干旱地区的封闭盆地中,锂可在盐湖卤水中发生富集并形成有开采价值的锂矿床,可综合提取Li、K、Na、Mg、Br、I。目前正在开发和生产的重要含锂盐湖有智利的阿塔卡马、阿根廷翁布雷穆埃尔托、美国“银峰”盐湖和中国青海柴达木盐湖等;还未开发的重要盐湖有玻利维亚乌龙尼和中国西藏的扎布耶盐湖等。

总的看来,全球锂资源极为丰富,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全球已查明锂资源储量340×104t,储量基础940×104t,按1997年产量估计能保证世界各国生产309年。世界锂储量和储量基础比较集中在南美洲和北美洲,较多的国家有玻利维亚、智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津巴布韦等。其中玻利维亚和智利的储量基础约占世界89.3%,我国有较大的资源远景。

2)铍

铍是典型的亲石元素,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可置换Si4+而进入多种硅酸盐矿物中。铍主要呈分散状态赋存在斜长石、白云母、霞石等造岩矿物中。在残余岩浆、高温气液及中温热液环境中,铍可发生富集并形成独立的铍矿物(绿柱石、羟硅铍石和硅铍石等),从而构成有工业意义的铍矿床。铍的成矿作用主要与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其类型很多,大致可划分出5大类:

(1)含绿柱石伟晶岩型铍矿床。这类矿床分布广泛,按矿物组合可分为绿柱石-白云母伟晶岩和复合稀有金属伟晶岩两个亚类。前者广泛分布于巴西、印度、阿根廷和美国等地;后者分布在加拿大的伯尼克湖、阿根廷、津巴布韦的比基塔、纳米比亚的卡里比布、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原苏联及中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等,矿床中含有锂钽铌铯等多种有益组分。绿柱石往往是作为锂矿床、铌钽矿床等复合稀有金属矿床的共产品和副产品被利用。

(2)含硅铍石碱性交代岩型铍矿床。这是80年代初在加拿大索尔湖稀有金属矿床中圈出铍矿体之后确立的新矿床类型。索尔湖正长岩体位于组成碱性杂岩体的一巨大花岗岩体内,在正长岩体和花岗岩体的接触带及正长岩体内发现有5个富含铌、钽、锆、钇、稀土元素和铍的矿化带。

(3)含羟硅铍石火山热液型铍矿床。在美国西部斯波山铍矿床和谢拉-布兰卡铍矿床以及墨西哥北部的阿瓜奇利铍矿床均属此类型。主要铍矿物为羟硅铍石。矿石中铍的分布极不规律。除铍之外还含有锂、铌、钽、锡、钼、镓、钇及钇族稀土元素。

(4)含绿柱石云英岩型矿床。这类矿床常与钨、钼、锡、铋等矿化伴生。按产出特征和矿物组合可划分为含绿柱石交代蚀变花岗岩矿床和含绿柱石石英脉矿床两个亚类,前者的工业意义较大,巴西的博阿维斯塔铍矿床可能属于此亚类;后者为含钨锡钼铍的复合矿床,绿柱石易选,具有一定工业意义。

(5)接触碳酸盐型铍矿床。这类矿床产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接触碳酸盐内,包括含铍夕卡岩矿床和萤石-羟硅铍石层状矿床两个亚类。前者矿床规模较大,铍含量较高,但矿物颗粒细小难选。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和阿拉斯加州已查明有此类矿床。后者矿层产在花岗岩体与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的沉积地层的接触带中,铍矿化叠加在夕卡岩之上。矿石易于用浮选法分选出羟硅铍石-硅铍石精矿和萤石精矿。

世界铍资源丰富,巴西是铍资源大国,印度第二,澳大利亚铍储量的一半以上集中在1985年基本探明的布罗克曼硅铍石稀有金属矿床中,加拿大的铍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索尔湖含硅铍石稀有金属矿床中,投入开采后将成为西方国家最大的铍矿山。美国的铍储量主要集中在犹他州斯波山羟硅铍石矿床中。挪威1988年发现了据认为是欧洲第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独立铍矿床——赫格蒂夫矿床。可见铍资源充足,还不断有新的发现,按年产铍600t计算,铍储量足够世界开采600年以上。

3)铌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铌储量350×104t,储量基础420×104t。其探明储量高度集中,90%以上分布在巴西,其次是加拿大、扎伊尔、尼日利亚等国。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探明了大量可供开采的铌储量。世界铌储量保证程度高,可满足世界需求数百年。铌在自然界中几乎总是以氧化物形式与其他矿物共生,尤其是总与钽共生。铌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有:

(1)碳酸岩风化壳型矿床。这是一种含矿程度很高的稀有金属矿床类型,其中稀有金属高度富集。在世界铌原料中占有重要地位,占铌资源量90%以上。根据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和阶段可将风化壳型矿床进一步分为3类:①水云母风化壳型矿床,如俄罗斯的别洛济米斯科耶矿床和巴西的安吉科矿床;②红土风化壳型矿床,如巴西的阿腊沙矿床和卡塔拉奥矿床;③后期表生蚀变风化壳型矿床,如俄罗斯的托姆托尔矿床。最后这一类矿床成矿过程较为复杂,成矿物质经历多次再生富集,易于形成高品位的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此类矿床主要产于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加蓬,主要含铌矿物为烧绿石。

(2)含铌铁矿-钽铁矿的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矿床。这类矿床的铌储量在各类铌矿床中所占比例很小,约为1%。矿石主要铌钽矿物是铌铁矿-钽铁矿,常与锡石伴生,目前一般作为开采锡石的副产品回收。此类矿床产于非洲中南部的诸多国家,如尼日利亚北部的焦斯高原含铌铁矿花岗岩及其坡积、残积矿床。此外,巴西、马来西亚、泰国、莫桑比克和扎伊尔也有这类矿床。

(3)砂矿。含铌砂矿一般规模小,但砂矿易采易选,并常与钽铁矿、锡石等一起产出,因而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主要产于美国、民主刚果、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

由于铌矿床的特殊性,如含矿品位较低,大多数铌矿物比重较大,且物理化学性能较稳定,因而重砂法是寻找原生矿床的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找矿方法。对于碳酸岩及其风化壳型矿床用放射性测量、磁法测量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找矿方法。近年来,在澳大利亚西部韦尔德山碳酸岩风化壳大型高品位稀土-钇-铌-钽-磷酸盐矿床;巴西塞斯拉古什特大型铌矿和加蓬发现了大型铌矿。中国铌矿床主要分布于内蒙、湖北、广东等地,以铌铁矿为主,质量相对低,品位不及巴西的百分之一,伴生矿物多。

4)钽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钽储量约为14000t,储量基础为24000t,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尼日利亚、民主刚果、加拿大和巴西等国。中国钽资源量不大,主要分布在江西、新疆、广西、湖南等地。钽矿物多属于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复杂氧化物,在外生条件下一般较稳定。钽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在寒武纪,其次有加里东、海西和基米里期。原苏联学者将钽矿床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

(1)综合性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这类矿床可分为三个系列:①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Be-Li伟晶岩系列;②与二云母花岗岩有关的Be-Li-Cs-Ta伟晶岩系列;③与超酸性花岗岩有关的F-Ta-Li伟晶岩系列。成矿规模最大的是第一系列的锂辉石-钠长石和钠长石伟晶岩矿床。这种类型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亚、中非、南非、加拿大和原苏联。此类矿床的储量约占西方世界钽储量的34%和产量的30%。加拿大的伯尼克湖矿床是世界最大的矿床之一。

(2)花岗伟晶岩风化壳铌铁矿-钽铁矿矿床。这类花岗伟晶岩上的线性风化壳矿床发育在扎伊尔、巴西、澳大利亚。它们是中小型矿床,其钽含量不高,但易采,较经济,因而是钽的重要来源,约占西方世界产量的53%。

(3)铌铁矿-钽铁矿砂矿床。由于铌铁矿-钽铁矿很脆,这类矿床从原生矿床搬运的距离小于7km,大多为2~3km,一般还是在花岗岩母岩体或伟晶岩区内坡积-冲积层中聚积成矿,有时在风化壳中富集。最大的砂矿是扎伊尔卢古卢北部河谷。巴西、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原苏联也有这类砂矿。

次要钽矿床和可能来源有:①钠长石-云英岩铌钽铁矿矿床;②综合性钠长石稀有金属的网脉矿床;③碱性花岗岩风化壳铌铁矿矿床;④碳酸岩铀烧绿石矿床;⑤碳酸岩风化壳含铀的烧绿石-褐钇铌矿矿床。

5)锆

1992年世界锆(ZrO2)储量为4900×104t,储量基础为5800×104t,此外,还有已查明的锆石资源6000×104t。世界锆资源丰富,资源大国有澳大利亚、南非、原苏联、美国、印度和巴西。

锆是典型的亲石元素,锆矿床包括内生和外生矿床两大类,其中以砂矿床最为重要,它集中了世界53%的锆储量,有95%以上的锆石精矿来自砂矿床,外生矿床以海滨砂矿床最为重要,还有残积和冲积砂矿床、碳酸岩风化壳矿床等。锆的内生矿床主要是岩浆成因的,且与碱性岩有关。这类矿床多产在古老地台区及显生宙地槽区内的前寒武纪中间地块中,矿床储量一般不过几十万吨,地台区锆矿床的储量可达数百万吨。主要的锆矿床成因类型有:①含锆石碱性花岗岩;②含斜锆石碱性岩;③异性石岩;④霞石正长岩中的斜锆石脉;⑤含斜锆石脉流霞正长岩风化壳;⑥海滨砂矿(少量内陆锆石砂矿)。

刘曼华认为值得注意的世界著名的外生和内生锆矿床以及新近发现的新类型锆矿化有:①澳大利亚东西海岸的砂矿床;②巴西亚马孙州皮廷加内陆冲积和残积砂矿床;③与超基性-碱性-碳酸岩杂岩体有关的斜锆石矿床,如南非的帕拉博鲁瓦(即帕拉博腊)矿床和俄罗斯的科夫多尔矿床;④碳酸岩风化壳型与稀土、铌、钽及磷酸盐伴生的锆矿床,如澳大利亚西部韦尔德山碳酸盐风化壳矿床;⑤碱性杂岩体中的脉状和浸染状锆矿床,如巴西波苏斯-迪卡尔达斯含铀锆矿床;⑥与低温热液作用有关的新型锆矿化,如近年来在哈萨克斯坦中部和俄罗斯阿尔丹地区发现的低温条件下胶体溶液沉积作用所形成的锆矿化。综上所述超基性-碱性-碳酸岩杂岩体(包括碱性岩体)不仅是次生锆矿床(风化壳)的来源,而且也是与成矿物质的化学带出有关的远离杂岩体的锆矿床的来源。因此在寻找与这类杂岩体有关的锆矿床时,不仅要注意杂岩体本身,还要注意远离杂岩体可能成为锆富集的有利地段。

6)稀土金属

世界稀土储量十分充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稀土(REO)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10000×104t和11000×104t。其储量分布高度集中,中国、原苏联、美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约占总储量的83.2%。目前工业利用的轻稀土(铈族稀土)主要从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中提取,约占世界稀土氧化物(REO)产量的99%,重稀土(钇族稀土)产量极少,主要从磷钇矿、硅铍钇矿中提取。世界稀土矿主要生产国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这些国家稀土矿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8%。中国稀土矿山产量现已居世界首位,精矿约95%来自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其余来自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和混合稀土精矿以及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原苏联是欧洲最重要的稀土生产国,居世界第三位,稀土主要来自科拉半岛的磷灰石矿床、哈萨克斯坦的舍甫琴柯矿床和库捷切安矿床。澳大利亚、印度和马来西亚的稀土产量来自滨海砂矿的独居石,其中,澳大利亚占世界独居石总产量的1/3以上。磷钇矿是钇的主要来源,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中国是作为开采锡的副产品生产的,也有的从加拿大埃利奥特湖德尼森的含铀淋滤残渣中提取。世界稀土工业以从生产稀土精矿、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为主向高纯单一稀土的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

稀土矿床种类繁多,按成因可划分为内生、外生和变质矿床3大类,再根据与矿床有关的侵入岩类及成矿作用的不同可划分6个类型:

(1)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稀土矿床。世界稀土储量绝大部分产于这类矿床中。目前经济意义最大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斯山矿床和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帕斯山矿床REO的证实储量约500×104t,平均品位7%,是世界碳酸岩中最高品位。该碳酸盐的独特点是缺乏Ti-Nb矿物。白云鄂博矿床是一规模巨大富含稀土的铁矿床,稀土矿物可作为开采铁矿的副产品回收。该矿区稀土储量巨大。此外,布隆迪的卡隆格矿床和马拉维的坎甘昆德矿床均属此类型。

(2)碱性花岗伟晶岩稀土矿床。这类矿床分布较广,但具经济意义的矿床则罕见。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怪湖矿床是一大型综合性稀土-稀有金属矿床,是稀土元素(钇和重稀土)的潜在来源。类似的矿床还产在原苏联的科拉半岛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等地。

(3)非碳酸岩热液脉稀土矿床。矿床中除稀土矿物外,常富钍石。最典型的代表是南非开普省的斯滕坎普斯克拉尔矿床,这是国外最早发现的独居石矿床。

(4)含稀土磷灰石矿床。磷块岩中的磷灰石常富集稀土元素,在生产磷肥时可以回收。这类矿床虽然分布较广,但稀土品位高的大型矿床为数极少,如原苏联科拉半岛希宾碱性杂岩体稀土磷灰石矿床;芬兰锡林贾维碳酸岩矿床中的磷灰石和瑞典北部基鲁纳铁矿床的磷灰石是潜在的含稀土磷灰石资源。中国贵州紫金为含稀土沉积磷块岩矿床。

(5)风化壳型稀土矿床。这类矿床是富含稀土元素的原生矿床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其经济意义较大。典型矿床有巴西阿拉沙碱性杂岩体和中国南方花岗岩的风化壳型矿床。前者REE最高含量大约为6%,红土富含REE,是上部碱性岩的5~15倍。后者又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6)砂矿床。现代和古代砂矿中的独居石曾有稀土氧化物的主要来源,现在只占次要地位。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稀土氧化物主要来自独居石砂矿床。澳大利亚独居石砂矿床产量居世界首位。

80年代在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特大型奥林匹克坝铜铀矿床是稀土元素的巨大潜在来源。近年查明在原苏联滨海地区一个新生代凹陷的煤层中存在特殊的稀土矿化,在我国山西省石炭系铝土矿层中有较高含量稀土矿的报道,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地球最厚的地层是那里?

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处。从地心到山峰峰顶为6384.1千米;很容易被误解为珠峰,世界最高珠峰是按海平面算的,但是地球不是正圆,北半球比较薄一些。所以,最厚是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处。

最老的是44亿年,北太平洋深海,靠近美国沿岸。

中国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区

根据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已知矿床的类型及规模、地质研究程度、成矿远景以及大地构造单元将我国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区划分出9个一级成矿区、6个二级成矿区和5个三级成矿区(表10-13)。列入一级成矿区的是稀有稀土金属矿化强,成矿条件极为有利,并已证实有大型矿床产出的地区。列入二级成矿区的是稀有稀土金属成矿远景较好,已有中型矿床产出,地质工作较多的地区。第三级成矿区,一般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有的仅可作为综合利用对象。对于第三级成矿区,由于工作程度低,人们对它们了解少,需要开展找矿研究工作,有希望找到大矿富矿,如藏南成矿区的盐湖Li、Rb、Cs矿和西昆仑成矿区的Li、Be、Nb、Ta伟晶岩矿等。

1.一级成矿区(Ⅰ)

(1)阿尔泰成矿区(Ⅰ1)

本区是我国稀有金属重要基地之一,尤其是花岗伟晶岩的分布、含矿性及研究程度均居于我国前列。伟晶岩主要集中在阿尔泰造山系的中间隆起区——卡拉额尔齐斯复背斜及巴拉额尔齐斯背斜内,前人划分出30多个伟晶岩田,其中分布着10万条以上的伟晶岩脉。除稀有金属伟晶岩外,还有稀有金属花岗岩型,含稀土磷铁的火山沉积矿床及铍、铌钽砂矿。

阿尔泰地区岩石的Li、Ta、Cs背景值高,特别是Be更高。在区内次级背斜的倾没端和大断裂旁侧,分支断裂发育,有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及二云母花岗岩出露,围岩具角闪岩相中深变质程度的地段,是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的有利地段。著名的科科托海3号脉伟晶岩,围岩为变质辉长-闪长岩,具特征的容岩容矿裂隙,是找矿的有利标志。本区有利的找矿地段有巴拉额尔齐斯背斜东南倾没端、阿拉尔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外接触带及卡依尔特断裂带东侧;秋依尕特背斜东南倾没端;沙拉加克背斜南翼及西北倾没端;齐林姆塔尔背斜北翼及西北倾没端以及阿拉提克背斜、布鲁克特背斜的西北倾没端及两翼等。

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多为二云母碱长花岗岩和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小岩体,已知达20多个,具工业价值的有阿斯卡尔特铍矿床等。矿化花岗岩多分布在中生代大花岗岩体四周,该区沉积岩变质程度较弱。

火山沉积稀土磷铁矿床见于泥盆纪地层内,主要分布在卡拉额尔齐斯河两岸,沿蒙库和克孜勒塔斯断裂分布,如阿巴宫和蒙库矿床。沿深断裂有细碧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产出的地带有希望找到这类矿床。

已发现的绿柱石和铌钽铁矿砂矿点有10多处,均未进行评价工作。阿尔泰地区盛产砂金,近几年已找到具相当规模的金矿床。

(2)内蒙古北部成矿区(Ⅰ2)

本区位于内蒙古北部,地跨两个构造单元,分出两个成矿亚区。其中第一亚区——内蒙古西北成矿亚区处于中朝地台内蒙古地轴北缘,第二亚区——内蒙古东北成矿亚区处于内蒙古兴安造山系内蒙古造山带南缘或内蒙古-兴安造山系与吉黑造山系的过渡带。两个成矿亚区虽其同处于近东西向的一条带上,但处于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表10-13 中国稀有稀土金属成矿区

续表

第一亚区主要发育太古宙及元古宙地层。中元古代巨厚沉积构成白云鄂博裂谷带和渣尔泰裂谷带主体。岩浆活动除花岗岩侵入体外,见有基性-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与前者有关形成吕梁期含Be、Nb、Ta的花岗伟晶岩,如巴盟三木代庙伟晶岩铍矿床。与后者有关形成元古宙富REE、Nb的碱性岩-碳酸岩型矿床,如著名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金属矿床。第二亚区主要发育中生代地层,尤其是中生代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强烈发育。在火山岩发育地区,燕山期岩浆沿断裂侵入,形成众多的碱性和偏碱性花岗岩,呈岩株、岩瘤、岩墙等岩体产出,与之有关形成众多的Be、Nb、Zr、REE的碱性花岗岩或偏碱性花岗岩型矿床,如哲盟巴尔哲矿床、索伦大石寨矿床、齐齐哈尔碾子山矿床,以及西乌旗台彦花矿床等。

内蒙古北部成矿区,尤其是区域东西两端,居民稀少,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是找矿的有利地区。地区东部,燕山期碱性、偏碱性花岗岩很多,区域Be异常较高,尤有利于找铍。

(3)柴达木成矿区(Ⅰ3)

本区位于东昆仑褶皱系柴达木坳陷内。新生代以来,柴达木地区南北侧抬升,中心下降,形成一相对封闭的内陆盆地。盆地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次级断裂发育,内部不同地段相对抬升、下降,导致一系列近北西西向的串珠状小湖盆相继形成。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随河流进入盆地的成矿物质因蒸发而富集,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盐湖和干盐滩,蕴藏大量Li、Rb、Cs、K、Na等稀碱金属。著名的盐湖有一里坪、东台吉乃尔、西台吉乃尔、达布逊、大小柴旦、别勒滩等。我国以前多从花岗伟晶岩及花岗岩开采Li、Rb、Cs矿,储量较小。盐湖锂矿,Li储量大,品位高,是今后提取Li的主要对象。

(4)川西北成矿区(Ⅰ4)

本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系。相应于两个次级构造带——石渠雅江造山带和巴颜喀拉造山带,本区又分出两个成矿亚区,即石渠-康定成矿亚区和阿坝-丹巴成矿亚区。前者位于西南,有康定甲基卡、乾宁容须卡、石渠扎乌龙等大、中型矿床,后者位于东北,有金川可尔因、马尔康、党坝及丹巴大水井等大、中型矿床。川西北成矿区内二叠系—三叠系发育,多为沙泥质碎屑岩,侵入体附近岩石常变质为红柱石十字石石英片岩、红柱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区内岩浆活动以印支期酸性岩为主,与矿化有关的侵入岩常呈岩株、岩墙、岩瘤及岩脉等小岩体产出。本区除大量产出与印支期二云母花岗岩及白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外,二云母及白云母花岗岩本身也常构成稀有金属矿体。康定甲基卡地区即同时具有这两类矿化。矿体赋存在甲基卡穹窿背斜构造内,花岗伟晶岩脉受背斜构造内部次一级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因交通不便,本区稀有金属多未得到正规的开发利用。

(5)东秦岭成矿区(Ⅰ5)

本区位于秦岭造山系东段的南北两侧,相应地分出两个成矿亚区。北亚区位于北秦岭造山带或秦岭地轴北部,又可分出一条近南东东向的花岗伟晶岩带和一条同方向的碱性岩-碳酸岩成矿带。前一条成矿带经商南、卢氏、南召,向东南延至桐柏山。带内元古宙地层发育,著名矿床有河南卢氏官坡Li、Be、Nb、Ta伟晶岩,成矿时代属海西期。在花岗伟晶岩带北侧,蓝田—潼关—嵩县一线,分布着一条与碱性花岗岩-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Nb、REE矿化带,成矿时代属海西—印支期。已知矿床有华阴县华阳川“401”U-REE矿,洛南黄龙铺REE矿以及嵩县黄水庵REE矿等。两条成矿带的矿床类型和矿产种类不同,成矿时代相近,同归于北亚区成矿区。

南亚区位于秦岭造山系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带上,为从四川南江经陕西平利到湖北竹山、随县呈近东西向的一条带。带内深断裂发育,有广泛而且强烈的基性-碱性岩浆活动,火山岩有大面积产出的碧玄岩、细碧角斑岩、角斑岩及粗面岩等,侵入岩有正长岩、正长斑岩、霞石正长岩及碳酸岩等。著名的稀有稀土金属矿床有湖北竹山县庙垭大型碱性岩-碳酸岩型Nb-REE矿床。

东秦岭地区地处我国腹地,具有较好的稀有稀土金属成矿条件,特别是寻找花岗伟晶岩型和碱性岩-碳酸岩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十分有利。

(6)湘赣北部成矿区(Ⅰ6)

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扬子地台江南古陆及其与华南造山系之间的过渡带,位于从湘东北到赣东北近东西向的一条带上。区内元古宙地层发育,由一套浅变质的含大量凝灰质的泥沙质岩石以及基性火山岩构成。区域东段,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发育,沿褶皱轴部和断裂有大量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与之有关形成花岗伟晶岩Be、Nb、Ta矿床及花岗岩型Be矿床,如湖北断峰山,江西九江星子、葛源黄山等矿床。区域西段属扬子地台江汉断坳,白垩纪以来由于长期隆起,岩石遭到强烈剥蚀,成矿物质由残积、冲积并带至湖盆四周沉积成矿。在洞庭湖盆地有为数众多且有的规模很大的独居石、锆石、金红石砂矿,如湖南新墙河大型独居石金红石砂矿、华容三郎堰大型磷钇矿独居石砂矿,以及临湘詹家桥大型独居石金红石砂矿等。砂矿易于开采,经济效益较大,惟忌乱采乱挖,破坏生态环境。

(7)滇西成矿区(Ⅰ7)

本区位于三江造山系澜沧江造山带,北起川滇边界,南达国境,呈一南北向延伸的长条带。区内发育古生代海相地层和中生代陆相地层。前者多为海相碳酸盐及泥质岩石,后者多为泥砂质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石,由于受多次强烈构造活动作用,岩石普遍变质。三江地区是著名的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沿巨大深断裂通过,断裂活动导致形成断陷盆地。沿断裂有许多蛇绿岩产出和大型花岗岩基侵入。与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关形成许多中、小型铍矿床,如龙陵黄莲沟花岗伟晶岩铍矿、大坡二云母花岗岩型铍矿,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

在本区北端见有中甸麻花坪绿柱石石英脉矿床,W、Be品位较高,属大型矿,成矿时代喜马拉雅期。绿柱石石英脉产在泥盆系—石炭系大理岩与前泥盆系石英云母片岩的不整合面上。目前矿区内未见花岗岩出露,矿床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区南端,地处亚热带,风化壳发育,产出许多风化壳残坡积、冲积砂矿,以及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矿。勐海勐往冲积砂矿是一大型独居石锆石钛铁矿矿床。陇川龙安离子吸附矿是一中型轻稀土元素矿床。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行路艰难,地质工作和矿床研究工作都不够。

(8)南岭成矿区(Ⅰ8)

南岭指我国华南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及大庾岭。南岭成矿区包括五岭及其邻近地区,是举世闻名的滨太平洋金属成矿带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有色、稀有稀土金属矿产最集中产出的地区。地区交通方便、工农业发达,地质找矿和成矿规律研究程度都较高,是矿产开发最有利的地区。

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华南造山系,中生代以来区域有强烈而且广泛的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稀有稀土金属矿床,矿床类型多种多样。按地区构造位置、矿床类型和矿产种类的不同,本区又可分出如下五个成矿亚区:

1)湘东赣西成矿亚区:本区又可称为武功山成矿亚区,位于华南造山系赣湘桂粤造山带武功山复背斜一带。区内轻度变质的震旦系—寒武系砂泥质岩石以及晚古生代泥质及碳酸盐质岩石发育,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晚期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稀有稀土金属成矿主要与燕山期多期次花岗岩侵入体有关。成矿花岗岩体多呈岩株产出或为复式大岩体的晚期成员。江西宜春雅山岩体(414岩体)为富含Li、Be、Nb、Ta的锂云母花岗岩,湖南茶陵邓阜仙金竹垄岩体等为富含W、Sn、Nb、Ta的白云母花岗岩。它们都是我国知名的大型Ta矿床,矿床地质研究相当深入。

2)桂北湘南成矿亚区:本区位于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一带,大地构造属于华南造山系赣湘桂粤造山带的湘桂稳定区。区内除发育轻度变质的前震旦系砂页岩外,古生代碳酸盐岩石及砂泥质岩石发育,后者常构成含矿岩体的围岩。成矿岩体多为燕山期花岗岩,多为沿断裂侵入的岩株状小岩体,且常为大复式岩体的晚期成员。在区域西段,广西栗木老虎头、水溪庙白云母 锂云母花岗岩为富含Li、Ta的大型钽矿床。跨湘桂两省的姑婆山区产出富钇的含褐钇铌矿的花岗岩,以及由含矿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残积 冲积砂矿及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在区域东段及其邻近地区见有湖南临武尖峰岭及癞子岭铁锂云母花岗岩,富含Li、Be、Nb、Ta。其中尖峰岭为大型钽矿床,香花岭产出我国有名的条纹岩型铍矿床。此外,在湘桂交界处的越城岭、都庞岭已知有好些含Be、Nb、Ta的花岗伟晶岩产出,如广西资源茅安塘。

3)赣南粤北成矿亚区: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华南造山系赣湘桂粤造山带的赣粤过渡区。区内主要发育震旦系—志留系,由一套浅变质的变质砂岩、千枚岩组成。在中生代,区内发育一套由基性 中酸性火山岩组成的火山 沉积岩系。中生代时期花岗岩浆大量侵入,呈大小不一的岩基、岩株、岩墙、岩脉产出,是本区多种稀有稀土元素,尤其是钨矿的母岩。著名的大庾西华山铍钨矿,成矿岩体呈岩株产出,研究得知其深部隐伏着花岗岩岩基,为复式大岩体的晚期成员。本区地处亚热带,温热多雨,花岗岩风化壳发育,有利于风化壳残坡积 冲积砂矿的形成。本区另一重要矿床类型是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元素矿床。区内见有江西寻乌河岭、南桥,广东新丰来石、平远仁居等大中型离子吸附型轻稀土元素矿床,更有江西龙南足洞(701矿)、广东乳源寨背顶等大中型重稀土元素矿床。

4)桂东粤西成矿亚区: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华南造山系云开造山带桂东 粤西隆起,呈近北东方向延展的一条带。区域发育震旦系—寒武系,产出堇青石云母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变粒岩、浅粒岩以及混合岩等。区域西段呈岩基状产出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发育,沿背斜及断裂分布,是稀有稀土元素的成矿母岩。区内产出富磷钇矿、独居石、锆石的残积 冲积砂矿床,矿石赋存在含粘土砂层、砂砾层中,如广西陆川白马、北流“520”等均属大型。区域东段的成矿母岩多为岩株状花岗岩,见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以及花岗斑岩等,受背斜构造及其中次级断裂控制。岩石形成时代为海西—印支期。该段产出众多花岗伟晶岩,赋存在接触带上及外接触带各类片岩中,富含铌钽铁矿及细晶石。知名矿床有广东郁南大方、广宁毕陇、村心、通坳及洞头南等。成矿时代海西—印支期。

5)闽西赣东成矿亚区:本区属于华南造山系华夏造山带武夷山背斜,矿区局限在武夷山东西两侧。区内元古宙及中生代地层发育,产出一套中—浅变质的斜长角闪岩、云母斜长片岩、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变粒岩,以及变质砂岩。伟晶岩型矿床的围岩多为前两种岩石,花岗岩型矿床的围岩多为后几种岩石。区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呈岩株、岩瘤、岩脉产出。武夷山西侧产出花岗伟晶岩及花岗岩型两类矿床,成矿时代燕山期,知名矿床有石城大坝伟晶岩,石城姜坑里及海螺岭含铌钽铁矿、细晶石、锡石、磷钇矿的花岗岩型矿床。地区含矿花岗岩呈岩瘤、岩脉沿一组主断裂呈串珠状分布。武夷山东侧有著名的福建南平西坑伟晶岩矿床,成矿母岩为海西期片麻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产出,受控于背斜轴部的断裂构造。伟晶岩产岩体外接触带,富含铌钽铁矿、锡锰钽矿、细晶石、锂辉石、绿柱石等,为大型钽矿床。

(9)东南沿海成矿区(Ⅰ9)

本区大地构造上属东南沿海造山系及华南造山系赣湘桂粤造山带南缘,为一西南起自海南岛向北东延展直达福建的沿海地带。在这一长带上,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异常发育,是稀有稀土金属的成矿母岩。按地域、矿床类型和矿产种类不同,该成矿区又可分出三个成矿亚区:粤中成矿亚区、粤东闽西成矿亚区和沿海成矿亚区。

1)粤中成矿亚区:本区指从鹤山、增城、惠阳到粤东的广东中部地区。区内花岗岩风化壳矿床,包括残 冲积铌、钽、锆砂矿及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分布广泛。区内主要发育古生代地层,多见变质砂岩及页岩。花岗岩体作为成矿母岩,呈岩基、岩株、岩脉等多种形式广泛产出。含矿花岗岩常为遭受岩浆晚期蚀变作用的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花岗岩。这些岩石受强烈风化作用,形成由砂质粘土、砂土、含土砂砾等构成的残积 冲积层,其中稀有稀土矿物相对富集,盛产铌铁矿、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广东博罗沿七娘坛岩体四周有521、522、523、524、525等风化壳残 冲积铌矿产出,台山玉环、增城白水标、龙门永汉、惠阳沙尾等地产出类似的铌锆矿床。区内另一矿床类型是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金属矿床,如新兴共和、陆丰人和店等。

2)粤东闽西成矿亚区:本区主要产出铍钨矿及稀土金属矿,矿床类型有花岗岩型、长石石英脉型、火山岩型以及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区内中生界,尤其是侏罗系发育,火山沉积岩广泛分布,常见岩石有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石英斑岩、流纹英安岩以及中酸性凝灰岩等。成矿花岗岩属燕山期,包括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多呈岩株、岩脉产出。成矿火山岩有流纹英安岩及流纹岩。稀有稀土矿床见于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成矿时代燕山期。广东五华白石嶂产出含绿柱石石英脉。揭阳塘湖山产出含绿柱石黑钨矿的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花岗岩及长石石英脉。丰顺樟树坪及潮安万峰山为云英岩型铍矿床。其中万峰山云英岩中产出大量日光榴石,并见有羟硅铍石、蓝柱石等稀有铍矿物。福建平和福里石为产于流纹英安岩及流纹岩中的细脉浸染状绿柱石辉钼矿矿床。在这些矿床上蚀变作用发育,常见的有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以及泥化等,是有利的找矿标志。区内另一重要矿床类型是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如广东揭阳五经富重稀土矿床等。

3)沿海成矿亚区:本区为从海南岛东南海岸向北东延至福建厦门一带的近海地带,主要发育海滨砂矿,其次冲积砂矿。锆石、独居石、磷钇矿是主要稀有稀土金属矿产,此外尚产出钛铁矿、金红石、磁铁矿、锡石等。海滨砂矿的赋矿地层属第四系更新统及全新统,为石英砂层、含泥砂层以及砂砾层,分布于滨海海堤及砂坝地带。稀有稀土矿物多来自沿岸基岩,包括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正长岩、斜长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或混合岩、角闪黑云母花岗岩以及黑云母花岗岩,呈岩基、岩株状产出,时代多属燕山期。海南岛东海岸是我国锆石砂矿的主要产地,如文昌铺前、万宁保定等大型锆矿床。粤西海岸阳江南山海有丰产独居石的砂矿,吴川吴阳及电白电城等为丰产磷钇矿的砂矿。矿床中的磷钇矿多来自沿岸的混合岩及片麻状花岗岩。此外,粤东陆丰甲子锆矿、福建厦门黄厝独居石砂矿,都已开发利用多年。在福建黄厝,滨海砂矿及冲积砂矿同时产出。

2.二级成矿区(Ⅱ)

二级成矿区包括6个成矿区,即大青山成矿区(Ⅱ1);吉黑成矿区(Ⅱ2);北山成矿区(Ⅱ3);祁连成矿区(Ⅱ4);攀西成矿区(Ⅱ5);胶辽成矿区(Ⅱ6)。

大青山成矿区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地台内蒙古地轴,区内太古宇桑乾群发育,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硅线石榴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以及石英岩等。区内有花岗伟晶岩广泛分布,产出绿柱石、钽铌铁矿、独居石等稀有稀土矿物,规模一般不大,如大青山小西沟伟晶岩等。此外,在区内某些磷灰石透辉岩及磷灰石钾长石岩中产出独居石,矿床属基性-超基性岩型,矿石稀土品位较高但规模不大,如兴和三道沟。

吉黑成矿区大地构造上属于吉黑造山系佳木斯隆起。地区呈南北向延伸。区内太古宙及震旦-寒武系地层发育,矿区一带岩性主要见有片麻岩、片岩及大理岩。区内主要稀有稀土矿床类型为花岗伟晶岩型,伟晶岩产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片麻岩及片岩中,成矿母岩为黑云母花岗岩或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产出,时代不详。如黑龙江萝北“401”矿床,鸡西石场矿床,均为小型。在本区西缘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上见有黑龙江二股西山含钽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夕卡岩矿床。

北山成矿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天山造山系,包括北天山造山带及北山造山带。区内古生代地层发育,见有变质砂岩、石英岩、大理岩及流纹岩等火山沉积岩。区域南部发育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及大理岩。与成矿有关的岩石见有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以及细晶岩,多呈岩株产出。稀有稀土矿体产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在甘肃红尖兵山及塔儿沟见有产于岩体内的云英岩型绿柱石黑钨矿矿床及岩体外接触带的绿柱石黑钨石英脉型及夕卡岩型矿床,两处矿床的铍矿均达中型规模。与花岗岩类岩石有关,在甘肃镜儿泉见有稀有矿化伟晶岩。此外,在古堡泉及庙庙井,产出含烧绿石、铌铁矿及褐钇铌矿、易解石等属碱性岩-碳酸岩型的矿床。

祁连成矿区大地构造上属于祁连造山系。区内前寒武纪地层发育,岩性主要为石英云母片岩、大理岩、混合岩及变质砂岩。在区域北部走廊过渡带见有沉积型稀有稀土矿床,如内蒙桃花拉山含铌铁矿、铌铁金红石、独居石、易解石的火山沉积碳酸岩型矿床及甘肃永昌马房子沟含稀土磷灰石的沉积变质型矿床。在区域南部见有青海大通沙柳泉花岗伟晶岩型钽铌铁矿、绿柱石、锂云母矿床。伟晶岩赋存在大理岩中,近伟晶岩处见有海西期角闪正长岩。后者与伟晶岩关系需进一步确定。

攀西成矿区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地台康滇地轴,区内稀有稀土矿床沿攀西裂谷带内的安宁河断裂带分布。区内元古宙及古生代地层发育,前者见有石英岩、变质砂岩及大理岩,后者见有变质砂岩、页岩及石灰岩。区内岩浆活动表现为燕山期花岗岩的大面积侵入,海西期碱性-基性岩的近地表喷溢或侵入,以及海西期碱性岩呈岩株、岩墙等的侵入。稀有稀土矿化主要与后者有关,已知有四川茨达、路枯、太和、攀枝花、牦牛坪等与碱性正长岩、碱性花岗岩及英碱正长岩等有关的铌、钽、锆及稀土矿床。矿床类型主要为碱性岩-碳酸岩型、与其有关的热液脉型,以及与其有关的风化壳残积-冲积型。稀有稀土矿物有氟碳铈矿、硅钛铈矿、烧绿石、褐钇铌矿及锆石等。冕宁牦牛坪英碱正长岩的形成时代为喜山期,与其有关的含氟碳铈矿的萤石方解石重晶石脉稀土矿床具有大型规模,现正开采。

胶辽成矿区沿中朝地台胶辽台隆郯庐断裂带分布。区内太古宙泰山群地层发育,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常构成矿体围岩。在区域南段见有碱性岩-碳酸岩型矿床。山东微山郗山矿为一具中型规模的稀土矿床。成矿母岩为呈岩瘤状产出的石英正长斑岩及霓辉正长斑岩。稀土矿化见于正长斑岩及石英重晶石脉、霓辉石脉中,产出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烧绿石等铌、稀土矿物。此外,在山东莱芜地区太古宙片麻岩中产出众多小型碳酸岩岩墙,在莱西见有富稀土的伟晶岩,均有稀土矿化。在区域北段,在辽宁赛马见有与云霞正长岩有关的稀土矿床。含矿岩体的围岩为震旦-寒武系大理岩、千枚岩及石灰岩。稀土矿物为绿层硅铈钛矿及烧绿石,呈浸染状赋存在碱性岩内及其接触带夕卡岩中。该矿为一大型规模铀矿床,伴生稀土金属矿。此外,在辽宁凤城翁泉沟、辽阳生铁岭等地也产出富稀土的与变粒岩和浅粒岩有关的铁-硼-稀土矿床。

3.三级成矿区(Ⅲ)

三级成矿区包括5个成矿区,即塔里木盆地北缘成矿区(Ⅲ1);西昆仑成矿区(Ⅲ2);藏南成矿区(Ⅲ3);滇黔成矿区(Ⅲ4);台湾西北海岸成矿区(Ⅲ5)。

塔里木盆地北缘,沿盆地北缘深断裂分布着一系列碱性岩和碳酸岩,是铌、稀土和锆成矿的有利地区。已知矿化点有黑英山、瓦吉尔塔格、依兰里克等。在西昆仑造山系西昆仑隆起区内,海西期花岗岩大面积产出。在塔什库尔干、木吉、大红柳滩一带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广泛分布。在大红柳滩已知有富锂辉石的花岗伟晶岩产出。在西藏中南部,从西向东分布着一系列盐湖。已知其中一些盐湖Li、Rb、Cs矿化度高,如斑戈错、扎布耶湖、榜于茶卡、昂仁塔格架等。与西藏中南部盐湖的地质气候情况类似,新疆境内也有好些盐湖,如北疆的托尔诺尔湖已知含高浓度的锂,南疆的罗布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矿盐湖,其中Li、Rb、Cs赋存情况值得进一步探索。贵州织金等地震旦系—寒武系磷矿层中的胶磷矿含高量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可作为开发磷时的综合利用对象。滇黔两省不乏寒武系底部磷矿层,有可能找到富稀土元素的磷矿。最后,台湾西北海岸长期以来就在开发锆石及独居石海滨砂矿。新竹附近的海滨独居石砂矿,独居石富Th,曾作为钍原料开发利用。

将上述五区列入三级成矿区,并不意味着其成矿地质条件差,找矿希望较小。人们对这些地区的认识较晚,地质矿产情况了解较少,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在这些地区很有可能蕴藏着大矿和富矿。除台湾西北海岸带外,其余四区均位于我国西北。党中央号召开发西北,西北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为配合国家工农业发展,在这些地区开展矿床地质研究和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已迫在眉睫。

[img]

盘点世界十大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珍稀动植物的一方乐土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现时代,我们还有一丝曙光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主题,如今各个国家纷纷在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为面临威胁的动植物寻觅一方乐土。下面为大家盘点世界十大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一、黄石国家公园(美国)

黄石国家公园简称黄石公园,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管理,1872年3月1日它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17公顷,主要位于美国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该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它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公园内的森林占全美国森林总面积的90%左右,水面占10%左右。有超过10,000温泉和300多个间歇泉。

二、卡特迈国家公园

卡特迈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位于阿拉斯加半岛的西南部,公园以园区内的卡特迈活火山命名。园内的棕熊及万烟谷(Valley Of Ten Thousand Smokes)是公园的两大看点。万烟谷是由于地震及卡特迈火山爆发的共同影响,在火山周围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数万个蒸汽气孔,这些气孔常年喷出温度达97°的蒸汽及热水,形成了烟雾缭绕的壮观奇景。卡特迈国家公园也是阿拉斯加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的阿拉斯加棕熊众多,每年8月鲑鱼大量逆流上岸产卵,游客们经常会看到棕熊捕获水中鲑鱼的精彩场景。游客可以在卡特迈国家公园的营地Brooks Camp得到所需的服务及帮助,例如景区资讯、参团、住宿等,Brooks Camp也是园区内唯一一个游客服务中心......

三、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30千米处。总面积21万公顷,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扎龙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湖泽密布,苇草丛生,是水禽等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全世界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

四、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坦桑尼亚)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东非大裂谷以西,阿鲁沙西北偏西130公里处,一部分狭长地带向西伸入维多利亚湖达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尼亚边境。1940年后成为保护区;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1951年建成国家公园;1959年得到扩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计划中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生物保护区(连同毗邻的马苏瓦狩猎保护区)的一部分得到国际公认,同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峡湾国家公园(新西兰)

峡湾国家公园位于新西兰南岛西南端,濒临塔斯曼海。1904年被列为保护区,1952年辟为公园,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0年峡湾国家公园被认定为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地区。峡湾国家公园面积12120㎞2,是新西兰最大的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公园内呈现出一派被多次冰川作用雕磨而成的景观:峡湾、岩石海岸、悬崖峭壁、湖泊、瀑布等等。公园内多峡湾,海岸呈锯齿形。更新世时期的冰川运动给此地留下了明显的印记,西面被海水淹没的冰川峡谷组成海湾,其中14个峡湾长达44公里,深达500米。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世界上最珍贵的恐龙化石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 戴维 · 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西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

——食肉的兽脚类恐龙

侏罗纪早期的霸主——双 龙

194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 ,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 龙。

双 龙

双 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 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 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 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双 龙与古脚类恐龙

埋藏在一起

双 龙的后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利爪,可以用来捕捉、撕裂猎物。2亿年前左右的那段时光里,双 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

我国在云南省晋宁县也发现过双 龙的化石。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乡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的化石。不径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恐龙。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块块化石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种骨头形状的石头似曾相识。有的人告诉发掘队说,在夕阳乡的木杆榔村的山坡上也见过这样的石头。

发掘队跟随着报信的人来到木杆榔村,那里果然有一串恐龙的脊椎骨出露在一个小冲沟里。他们决定在这里进行发掘。几天后,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了。原来这里竟然有两条恐龙!而且,是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条是古脚类恐龙,而另一条却是食肉的双 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条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它们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再一种可能就是古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腐败变质了,而饥肠辘辘的兽脚类只管填饱肚子,没想到却因吃了腐败变质的古脚类恐龙肉而中毒身死。从二者平静的姿势来看,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国双 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将近4米,嘴巴又尖又长。它的上颚的前部有一个裂凹,使得前上颚骨能够活动。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 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

双 龙也是环特提斯海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在现代的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是一个温暖的恐龙天

大绝灭

恐龙化石被发现近年了,一个个新的种类被不断地发现,一批批科学家对它们的研究乐此不彼,一代代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们对这些神秘的远古生物产生着强烈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中生代末大绝灭

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恐龙与我们人类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那么大呢?还因为,恐龙的种类如此繁多,样子那么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们想知道,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员?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么多曾经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一个不留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留下它们的后代,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这个谜永远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以下,我们将陆续地介绍一些关于恐龙大绝灭原因的理论和学说,即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识,也希望能够对你发现更好的解释提供一些启发。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世界上最珍稀的地层(世界最珍稀的动物有哪些),世界上最珍稀的地层(世界最珍稀的动物有哪些),第1张

最新理论——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回忆童年  秦桧的故事  好问则裕  吴带当风  海底小纵队第三季全集  奥林匹克的口号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世界上最珍稀的地层(世界最珍稀的动物有哪些)》
文章链接:https://goodmancom.com/sysj/45936.html